中华民族,五千年的厚重历史,传承给后辈子孙无数的优秀文化。在当前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,“尊老、爱老、敬老”的传统美德见证着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进程。当人们进入老龄阶段时,病残、丧偶、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无法自理困扰着许多老人和家属。因此,家庭的照顾、社会的关注,实现老有所养、老有所医、老有所乐、老有所为、老有所教、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依、老有所终,是每个人的需要,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。
曾经,他们为社会,为家庭,为儿女奉献了一生,而当年华流逝,昔日挺直的背脊已蜷曲,容颜上镌刻了岁月的痕迹,曾经的耳聪目明已慢慢老眼昏花,那时坚强不屈的心灵已变得脆弱而敏感。当他们无力再为社会、为家庭、为儿女奉献光和热,甚至因病痛和生理机能的衰退失去生活能力的时候,他们需要的是家人及全社会的温情和关爱。
养老机构中,有因为家属工作繁忙无法照料的老人,有患有老年痴呆丧失部分生活能力的老人,还有因病长期卧床的老人。在工作中,我们深深的感觉到,年轮带走的是他们的青春容颜,却无法带走他们渴望亲情、温情的心。机构的任务不仅是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,还肩负着精神层面的需求和心理慰藉的重任。
当接待每一位老人时,一声亲切的“爷爷、奶奶”是走进他们心灵世界的敲门砖;为他们安顿好生活起居后,小心地搀扶着他们介绍环境,带着他们和周围的老人打招呼时,想着的是能消除他们对陌生环境和人的恐惧感;随着时间的推移,每天一起吃饭,一起散步活动,一起沐浴阳光,一排排挨着理发、泡脚、剪指(趾)甲,这种大家庭式的生活消磨掉了老人们的寂寞时光,留下的却是开怀的笑容。
每当走过喃喃自语不知所云的老人身旁时,停下脚步,握着他的手,面带微笑或点头示意,只为让他知道我们愿意倾听;走近卧床老人的身边时,伏低身子,看着他们的眼睛,为他们掖掖被角,顺顺头发,轻声诉说着待天气好转时推着他们出去转转,只要看见他们淡漠的眼神里逐渐绽放的光亮就是最动听的答复了......
关爱老人,从心开始,尊重他们为社会和家庭做出的贡献;关爱老人,不是老生常谈,也不是纸面上列出的计划,而是在老人需要时伸过去的一双手,诉说时走过去的聆听者,是我们每一次的问候和一个个微笑;关爱老人,从现在开始,放下工作,走出繁忙,从点滴开始,到老人身边去陪伴他们。我们的问候和微笑都会烙在老人的心中,如同久旱后的甘霖,灌溉着逐渐枯萎的身心,为老人在生命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助力和加油。生命的两端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爱,愿我们整个社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,用实际行动谱写尊老、爱老、敬老的美丽乐章!
友情链接:
民政部